二季报中, 冒出了一只非常“罕见”的基金

  • 2025-07-22 02:21:47
  • 413

二季报开始披露了。

这一次的季报我是建议大家多盯一下,因为今年以来无论是公募行业还是整个市场环境,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,二季报一定会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。

我自己就已经从最先披露的几只基金中,挖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信息。

一、二季报,冒出了一只很“罕见”的基金

最新披露的基金季报中,有几只基金挺有意思。

一是同泰远见这只基金,这只基金近一年的业绩突然飙升超75%,去年四季报基金说的还比较含糊,自己是聚焦成长板块,运用了量化多因子策略,业绩上来后,二季度显然自信了很多,将策略说的更为清楚,总的来说业绩归因是北交所+量化。

量化的超额,有一部分就是去赚市场无效性的钱,同泰是小基金公司,但也算找到了一个“独特”的“搏杀”地了。

另外就是永赢的永赢制造升级智选、永赢启源。

永赢启源自从换了基金经理后,在1季报就表示开始关注深海科技板块了二季度后,前十大持仓中有六只新进个股。分别侧重受益于深海科技产业发展的军工、材料、通信等相关领域。

所以目前来看,永赢启源是可以看成“深海科技”方向的基金。看了一下近一年收益也有22.89%。

深海科技板块我最近倒是有一些关注,原因很简单,它和低空经济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兴产业,看一下低空经济过去一年的表现,感觉深海科技最近的活跃,或许不是“一时兴起”。当然从落地层面,也能看到很多深海科技板块的上市公司开始加大相关领域的研发,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。

这个原本小众的细分行业,敏锐的基金公司布局速度还真的比较快的。

不过我感到更意外的是永赢制造升级智选这一只,这只基金十大持仓真的是“冷门”到死,里面的个股,目前来看买的公募还很少(等二季报全都出来后可以再看看)。

不过如果不是因为这几大重仓股中,先后冒出过几只曾经在“可控核聚变”中被市场关注过的牛股,我是压根本不会把这只基金往“可控核聚变”这个方向去想。

目前基金前十大持仓几乎都是“可控核聚变”产业链中的个股,而永赢制造升级智选从基金名称上来看,应该是永赢“智选”家族的一员,工具型、关注方向在“可控核聚变”。

永赢我知道一直是在工具化产品方面布局的很前沿,但也是没想到会前沿到这么“生僻”的地步,甚至感觉对文科生有一些不友善。

目前这类关注“可控核聚变”的基金,我做了下筛选,在整个公募算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了。

“可控核聚变”这玩意儿被称为人类的“终极能源”,因为这类能源取之不尽、没有污染,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核能技术,如果攻克下来,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。

远景上看,虽然这个行业还是在一个“攻克”阶段, 但作为资本市场上的“新面孔”,板块大概率会和机器人、深海科技、芯片等行业差不多,未来时不时的会涌现一些机会。

这块他们季报里面说的也挺清楚:可控核聚变开始被关注,但目前处于早期阶段,前瞻布局需要耐心和勇气。

所以这只基金的出现,对于我本人来说,不在于当下表现如何,更在于当“可控核聚变”的风到来之时,我知道用谁去抓。

作为目前的“稀有”基金,倒是可以先马克一下~

二、主动布局而获得成功的一些基金

第一批季报披露出来的基金,不少都是主题工具类的。

从互联网端的声音来看,工具型产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,可能这的确是一批投资者实实在在的需求。

我个人觉得只要事先说清楚自己的工具属性,在各种公开资料中反复提示风险,而不是瞎包装的话,就还好。

目前工具化布局比较系统的是永赢基金,他们布局的领域从细分的机器人、云计算、光刻机、卫星互联网等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,到低空经济、可控核聚变等,细分到像搞了一个“科研基地”……

而这种不是等市场涨了才“被动补位”,而是主动布局,先出工具,再等风,相当于是填补了相关ETF未能及时推出的不足。

我突然想到市场上好一些有意思的公募产品,都是因为提前“卡位”而后创造出了奇迹。

第一个当然是去年大热特热的30年国债ETF。

这只ETF虽然之前和朋友讨论过是哪个牛逼的产品经理想出来的,但朋友提醒说也有可能是鹏扬主打债,当初纯粹是为了卡位而已。

但我翻看他们23年4季报的时候,事后镜看,他们对于30年国债的整个投资逻辑是非常正确的,所以盲猜当年他们布局这只产品的时候,想法应该和永赢基金是类似的:

先确认方向,再卡位,最后等风来。

但这类标的因为小众且过于左侧,如果完全不宣传也不行,再举一个例子。

市场上其实有一只业绩表现极好的ETF,叫做浙商之江凤凰ETF,这只ETF成立以来年化是13.03%,最大回撤是-27%,单纯从表现上来看,应该是可以打败不少主动基金的。

这只ETF挂钩的是凤凰50(930758.CSI),而凤凰50指数的反映的是浙江省上市公司中盈利增速高、股息率高且市盈率低的50只股票的表现。

这只指数是和中海魅力长三角类似的区域性指数,其实当年陆续也出现了不少区域性的产品,但唯独这一只成为了为数不多存活下来且业绩遥遥领先的。

这是因为当初设计之初,指数在编制规则上做了非常特别的规定:

除了选择浙企上市公司,而且还要兼顾成长性、估值以及兼顾均衡。

所以这只ETF相当于是浙企上市公司中,再优中选优的品种,而在浙江又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,民营经济发展较快,这只ETF是真的“时代贝塔”,当年能布局出这样产品的人,也是有点厉害。

但非常遗憾的是,那么好的ETF,对外宣传比较少,业绩如此逆天的大前提下,目前整体规模竟然不到1亿,流动性相对来说也一般。

所以我说,对于一些比较小众且前瞻性公募产品的布局,还是要学会适度吆喝的,说清楚其工具属性,现在公募基金数量已上万,早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了。

注: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观点仅供参考,所涉个股仅作举例说明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