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清算, 比亚迪退回1.4亿新能源补贴! 特斯拉比中企规矩, 退0元

  • 2025-07-21 12:05:23
  • 697

近日工信部核查了2016-2020年间车企的新能源补贴,有些车企因为车辆的要求并不能满足新能源补贴标准,所以对补贴金额做了核减。

新能源汽车补贴清算的结果,揭开了行业发展中的一段特殊切面。在 2016-2020 年的补贴清算中,多家车企因申报不符被核减补贴,其中比亚迪、奇瑞的核减金额尤为突出,合计超 1.4 亿元;而外资品牌特斯拉却以 "0 核减" 的表现,形成了鲜明对比,也为行业合规性敲响了警钟。

一、核减金额悬殊:车企合规表现分化明显

从清算数据来看,不同车企的补贴核减情况差异显著:

比亚迪

五年间因超报补贴累计核减 1.42 亿元。以 2019 年为例,其申报推广车辆 2907 台、申请补贴 8303.5 万元,最终查实仅 303 台符合标准,实际补贴 811 万元,单年核减超 7492 万元。奇瑞与国企阵营

奇瑞核减金额与比亚迪相当,同属 "亿元级";东风、长安、一汽等国企也有不同程度核减,其中东风五年累计核减 3706 万元,年均核减约 1305 万元。相对合规的自主品牌

长城、上汽、吉利、广汽的核减金额显著较低,分别为 85.6 万元、18 万元、11 万元、6.7 万元。分析来看,这与其对新能源标准的严格把控,以及入局新能源赛道较晚、申报规模较小有关。特斯拉的 "零瑕疵"

作为 2020 年首次参与补贴的外资品牌,特斯拉当年申报 538 台车、获补 1120 万元,全程无核减记录,所有申报均符合政策要求。

二、核减根源:管理漏洞与合规意识的差距

本次核减的核心原因集中在两点:一是车辆相关凭证不符合申报要求,二是企业未按规定上传车辆运行数据。这两点恰恰凸显了企业在管理规范与数据透明度上的差异。

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品控一致性与数据透明度上的严格标准,使其在审查中无漏洞可寻。这种合规性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对生产流程、数据管理的系统化把控。反观部分核减金额较高的企业,其超报行为不仅影响了补贴资金的精准投放,更折射出内部管理的松散 —— 依赖 "超标申报" 获取资金以支撑技术研发或价格战,终究非长久之计。

三、补贴退坡后:行业成长的 "断奶考验"

随着新能源补贴持续退坡,以旧换新等政策也可能年内结束,行业正从 "政策驱动" 转向 "市场驱动"。早期补贴确实催生了庞大的市场规模,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站上了风口,但如今行业已进入成长期,"断奶" 后的自主成长能力成为关键。

脱离补贴依赖后,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至两点:一是核心技术的突破,如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关键领域的创新;二是成本控制的精准度,能否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。这两点,才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。

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,补贴的退坡并非 "压力",而是 "筛选"—— 淘汰依赖政策红利的企业,倒逼真正具备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的企业成长。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从 "规模领先" 到 "质量领先" 的跨越,终究需要摆脱 "旁门左道",在合规与创新中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