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验零跑B10: 218马力动力, 5.25米转弯半径, 城市通勤超轻松

  • 2025-07-23 00:28:52
  • 758

六月初,当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时,零跑B10的入市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这款纯电SUV在上市首周,便获得了3265位车主的实际选择与信赖。这一销量数据使其不仅在竞争尤为激烈的10至15万元SUV细分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,更是一举进入了覆盖所有品类的乘用车销量榜前二十名。对于许多在购车预算和实用续航之间犹豫的消费者来说,它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考案例,证明了在十万元出头的价格区间内,同样能够找到一款在续航、空间及基础配置上表现均衡,足以满足日常家庭出行需求的可靠产品。

初次接触零跑B10,它的车身尺寸首先给我留下了实用性的印象。长4515毫米、宽1885毫米、高1655毫米的车体,配合2735毫米的轴距,在数据上属于标准的紧凑级SUV范畴。这种体量在城市中穿梭确实便利,尤其是在应对一些老旧小区常见的窄路和急弯时,其较小的转弯半径让我能从容通过,停车入库时也少了几分驾驶大车时的顾虑。它的前脸设计很有辨识度,视觉重心沉稳,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腻。一个很用心的细节是发动机盖上的筋线,它们在雨天能有效引导水流向两侧滑落,减少了雨水在前风挡的汇集,间接降低了清洁前脸的频次。贯穿式灯组的亮度设定得比较克制,夜晚开启时灯光均匀而不突兀,对向行车的驾驶员视线不会受到过多影响,这一点在夜间会车时感觉很安心。

车身侧面的线条设计流畅,官方称之为“尾迹云腰线”,这并非纯粹为了造型。在高速路段行驶时,我能体会到它对整车NVH的优化作用。通过手机应用简单测试,其车内噪音相较于我体验过的几款同级车型,确实低了2到3分贝,这使得长途驾驶的体验更为平稳舒适。不过,日常维护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多花些心思的地方。比如,侧面这种立体的线条在洗车时需要更细致地擦拭才能彻底干净。另外,轮毂的辐条造型比较密集,缝隙内容易藏匿沙石和泥垢,使用高压水枪清洁时,需要变换多个角度反复冲刷,才能把角落里的脏东西处理掉。

坐进零跑B10的车厢内,第一感觉是空间布局的规整与和谐。设计师运用了大量柔和的圆角矩形元素,从仪表台到门板,形成一种有秩序的美感,这种简洁的设计思路,营造出一种既有现代感又很耐看的座舱氛围。我个人非常欣赏中控区域的悬浮式设计,它不仅在视觉上拓展了前排的横向空间,更在实用性上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其下方留出的高达20厘米的贯通式储物槽,足以轻松容纳我平常使用的大号手提包或小型双肩包,让前排脚部空间不再局促。同时,台面上方平整的区域可以稳妥地安放两台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,满足了主副驾的充电需求,让旅途中的电量补充变得从容。

车内的人性化巧思体现在多个储物细节上。由于空调系统被集成到了中控区域,传统手套箱的位置得到了释放,形成了一个纵深非常可观的储物格,经过实际测试,放入一台14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后仍有富余,存放文件资料或平板电脑绰绰有余。后排的体验同样周到,中央扶手放下后,会形成一个带有双杯托的小平台,无论是长途旅行时给孩子准备零食,还是临时放置饮品都十分方便,收起后也不影响后排乘坐三名乘客。值得一提的是,后排的小桌板对大多数儿童水杯的兼容性很好,但对于直径大于15厘米的儿童餐盘,可能需要一个额外的支撑来保证平稳,这一点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来说,是选购相关配件时一个值得参考的实用信息。

在这个价位段的运动型多用途车中,零跑B10的智能化硬件配置颇具诚意。它的运算核心采用了高通骁龙8650计算平台,为整套系统的流畅交互和功能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算力保障。在感知硬件上,车顶配置的激光雷达与其他多种传感器协同运作,这让车辆在构建周边三维环境模型时,信息维度更丰富,探测精度也更高。其应用的端到端大模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能够高效地整合多源信息,在面对一些复杂的交通场景时,判断逻辑也显得更为周全。我在高速路段体验其领航辅助功能,当车辆执行跟车或变换车道等指令时,整个过程的平顺度和稳定性都处理得不错,乘坐感受比较安稳。另外,整车支持OTA在线更新,这项能力赋予了车辆软件层面持续进化的潜力,确保各项功能体验能与时俱进,避免了因技术迭代而过时的问题,让车辆的价值得以延续。

在动力体验上,这套七合一油冷电驱系统的集成度很高。它的后置电机能提供160千瓦(即218马力)的最大功率和240牛米的峰值扭矩。实际驾驶中,这组数据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动力响应很跟脚。踩下加速踏板,动力几乎没有延迟地传递到车轮,在市区里跟车或并线时显得游刃有余。在高速路段需要提速超车时,中后段的加速能力也足够,能给人比较强的信心。官方给出的百公里加速成绩是6秒级别,这种表现确实能带来一些驾驶乐趣,尤其是在起步阶段,动力输出平顺且持续。

底盘的调校是与Stellantis合作完成的,实现了50:50的理想前后轴荷分配。这种均衡的配重在车辆过弯时体现得尤为明显,车身姿态稳定,循迹性良好,不会有多余的晃动,让驾驶者能够更从容地控制车辆。仅5.25米的转弯半径让它在城市狭窄路况下,比如掉头或者在停车场挪车时,展现出了很高的灵活性。另外,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带来的高车身刚性,具体数值为36300牛米每度,使得整车在通过颠簸路面或快速变道时,给人一种很“整”的感觉,底盘扎实,没有松散感。

有了600公里CLTC标定续航作为底气,我的用车心态确实放松了不少。平日里通勤路途不长,单程十几公里的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即便周末规划一趟往返一百多至两百公里的短途出游,电量储备也显得绰绰有余。这种宽裕让我养成了一种颇为随性的补能节奏,基本告别了为寻找充电桩而烦恼的阶段,很多时候可以维持一周甚至两周才进行一次充电的频率,生活因此简化了许多。而在需要快速补能的场景下,这台车的表现同样可靠。我亲身体验过,在高速服务区利用休息的间隙,将电量从30%拉升至80%的这个过程,实际耗时差不多就在20分钟。如此高效的补能速度,意味着一次短暂的休整就能换来数百公里的续航补充,这彻底打消了我过去对于驾驶电动车进行长途旅行的顾虑。如今看来,扎实的续航基础与便捷的快充能力相结合,共同构建出一种踏实从容的用车体验,所谓的里程焦虑,在我的日常中并未真正出现过。

对于行车安全,我比较看重车身本身的素质。这台车在架构上就考虑到了防护,车架用料扎实,并设置了专门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区域。它将电池与底盘融为一体的CTC技术,思路上和沃尔沃XC90 PHEV这类车型有共通之处,都是为了增强车身整体的抗扭性能。尽管B10的刚性数值不及后者,但实际驾驶中能明显体会到车身的整固感,这为驾驶者提供了不错的信心。操控层面,方向盘的响应直接,车头随动性好,在弯道中对侧倾的抑制也处理得当,车体循迹性稳定,没有多余的摆动。高速巡航至170公里/小时,底盘依然沉稳,同时座舱对风噪和路噪的隔绝做得比较到位,营造了静谧的乘坐环境,长途奔袭也不易产生疲劳感。

补能体验令人满意。在公共充电场站,车辆与桩体的匹配度高,插枪识别迅速,车机系统会实时显示充电功率和预估时间,信息透明。在家使用壁挂充电器则更加省心,夜间随插随充,操作直观。谈及能耗,其搭载的67.1千瓦时电池组,配合百公里12.3千瓦时的电耗表现,核算下来,每公里的出行成本确实低于一角钱,这在使用成本上相较于燃油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。

将零跑B10作为日常通勤的主力座驾后,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“均衡感”。无论是动力响应的平顺,续航里程的扎实,还是整车结构带来的踏实感,都让人很放心。它没有过多花哨的功能堆砌,车内的科技配置与人性化考量都恰到好处,真正服务于驾驶的便利与舒适。这种不张扬、沉稳务实的风格,恰好契合了我对一部家用电车最核心的期待,用着很舒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