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植入成千古恨 硬塞给车机广告的邓承浩或失去在深蓝汽车的主导权
- 2025-07-12 01:58:28
- 762
去年7月,你强塞给用户一个或全屏、或半屏的大广告,不看完车机系统几乎就用不了!此时引发众多用户一片哗然。这是车机,不是娱乐APP,车主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功能上的需求,你却让用户先看广告,后进行功能选择……过去的事就过去了,毕竟官方给出了相关的回应,比如,这些广告的出现是为了能够“丰富车机生态”、“提供更多服务”。官方也说了,“等几秒就可以关闭”似乎这几秒钟的广告也影响不了太多。并且,你要是不喜欢看,后续OTA升级,你把广告关了不就得了么。
无论你信与不信,今年5月27日清晨,全国48万深蓝车主遭遇了一场数字突袭——车辆启动时,中控屏强制弹出“感恩回馈1万元S09专属购车券”的全屏广告。开封车主王女士在高速上因此错过出口,被迫绕行15公里;另一位车主在倒车时因影像被遮挡,险些撞上消防栓。社交媒体瞬间被“吃相难看”“拿安全开玩笑”的愤怒声浪淹没。
致命五秒:一场营销如何演变为全民公敌
车开着开车,屏幕的广告就出来了,空调、音乐暂时不能调节也就算了,你让正在用导航的用户怎么办?这平均仅停留5秒的广告,却暗藏三重致命隐患:在操作安全层面,广告需手动点击“跳过”或挂D挡才能关闭,导致在倒车等关键场景下产生约0.5秒制动延迟——相当于10km/h车速时车辆盲行1.4米。换算一下,高速行驶的时候,车辆盲行了多少米?邓先生请回答!在物权归属上,则引发了车主“我花20万买车,不是买广告位!”的灵魂拷问?邓先生,您觉得再支付一笔广告费给用户呢?
而此次推送选择的时间点,无异于火上浇油:正值深蓝S09车型官宣降价3.5万元(从23.99万降至20.49万)后不久。本就因“提车即贬值”而焦虑不满的老车主们,瞬间将这波强制广告解读为急于“清库存工具”的赤裸手段,成为引爆全网愤怒的导火索。
三问邓先生,您两度致歉,将责任揽于一身:“周末走市场,接待了几位老车主,有一半都还不知道首任车主有一万元专属购车福利。所以我给团队提了让更多客户知道这个权益的要求。是我的错误,抱歉。”几个老客户能否代表所有用户的五成比例?这些老用户是否想在使用车机时看到这样的福利政策?您自己在用车的时候,看到推送广告是够是开心的?您因此而无法看到导航,您觉得会对行驶安全有影响吗?
邓先生的操作不仅如此,还有此前“员工购G318可离职两月”言论被指变相裁员;S07车型三月内三连降致老车主保值率暴跌42%;4月广告文案碰瓷问界/理想等竞品。一系列冒进操作,折射出深蓝销量困局下的流量焦虑。再回首2023-2024年都未完成既定销售目标,累计亏损45.7亿元,净资产负值。2025年50万辆销量目标,前4月仅完成14万辆,距离目标还有72%的待完成量。邓先生的压力我们虽然理解,但是操作着实不漂亮!
权力瓦解:长安的“削藩”与杨大勇回归
邓承浩的营销豪赌,最终触发了长安集团的权力重组机制。执行副总裁杨大勇(深蓝首任董事长)以“指导”名义接管品牌营销与用户运营。从职务来看,杨大勇的职权高于邓承浩。这就不免引发了猜测:深蓝品牌的营销工作,将回归杨大勇的手中,邓承浩则被迫退守技术研发工作中?
邓承浩的职业生涯曾如火箭攀升:清华车辆工程硕士,5年内从长安基层工程师跃升动力开发副总,36岁执掌深蓝。早期他以技术理想主义破局,力排众议押注增程式,称“增程不是过渡技术”;豪言“年研发投入营收10%”,734项专利傍身。但销量压力下,工程师思维让位于流量博弈。2023年起,他沉迷制造爆款金句:从“2025年销200万辆”到“深蓝定价不是便宜,是其他车企太贵”。当技术逻辑被营销话术取代,用户信任也随之瓦解——车机广告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看似这对邓承浩来说是个坏消息,但塞翁失马,回归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,也许会有更精彩的结果。毕竟,还有很多关于深蓝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也不容小觑。
同时,大家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,杨大勇身上的压力着实不小。一方面,去年和今年两次的弹窗广告都为深蓝品牌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,很显然消费者的信任被透支了两次后,修复起来更有难度。另一方面,产品的降价对于处于观望状态下的车主来说,下单的决心一定受到了影响,势必会有一些人觉得再等等、再看看。第三,源于销量,信任透支、价格松软,还想在销量上逆流而上,更是难上加难。
写作最后:
对于车机广告的推送,深蓝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2022年一汽大众ID.6导航弹窗、奔驰EQE推送广告均遭声讨。但深蓝和邓承浩都没有想到,自己的这番操作将车机广告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。行业规则的制定、监管空白虽然需要填补,但是设计者抛开使用场景的推送设计也着实无脑。一块5秒的广告屏,照见了邓承浩从“体制内奇迹”到“权力失守者”的陨落轨迹。当技术理想主义向流量焦虑低头时,深蓝失去的不仅是48万车主的信任,更可能葬送一位曾怀揣千亿研发梦想的工程师最后的权威。希望邓承浩的“一失足”能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。
- 上一篇:父亲和女儿总共岁女儿多少岁
- 下一篇:这届高考生开启暑期游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