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家德国传统零部件供应商面临重压, 转型自救

  • 2025-07-12 23:24:09
  • 259

芝能科技出品

作为德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百年家族企业,伟巴斯特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转型。

面对近10亿欧元的债务压力和电动化趋势带来的传统业务式微,公司启动了三年重组计划,围绕电池系统、智能天窗等领域谋求新增长。

然而,重组所需的2亿欧元融资迟迟未果,加之德国本土车市疲软、全球竞争加剧、产业标准重塑,伟巴斯特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个企业层面的调整,更是汽车产业在整个大时代的变化的结果。

01

从传统加热到高压电加热器:

技术演进的夹缝困局

伟巴斯特最广为人知的,是其在天窗和车载加热系统领域的领导地位。在传统内燃机汽车时代,其燃油辅助加热器广泛应用于商用车与乘用车,为低温条件下发动机快速升温和舱内舒适性提供保障。

但电动车普及改变了这一格局。电动化驱动系统不再需要传统的发动机热量管理,加上整车架构对热管理集成提出更高要求,使传统加热器的市场空间迅速压缩。

伟巴斯特虽已推出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加热器,并在韩国等市场实现量产供货,但整体仍难以弥补传统业务的下滑。这类高压电加热器工作于400V甚至800V系统电压,通过功率模块实现对冷却液的快速升温,具备响应速度快、集成度高的优势。

但问题在于,整车厂越来越倾向将热管理系统整合至核心控制平台中,自主掌控关键部件,而非外包供应。伟巴斯特需要不断迭代技术能力,从“单一部件供应商”转向“系统级方案提供者”,否则技术再先进,也难形成稳定的盈利通道。

加热器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被压缩。过去一款加热器可能对应一个整车型号10年以上的应用期,而现在,在新能源汽车平台快速更替的背景下,产品设计周期被压缩至1年甚至更短,给研发和供应链带来巨大挑战。

伟巴斯特当前提出将产品开发周期压缩至6-9个月,是应对新环境的必要手段,但这也要求其在热流体仿真、材料匹配、电控算法等方面具备更高协同效率和软硬一体化能力。

从结构上看,未来电加热器可能朝向集成“泵+控制器+加热元件”一体的热管理模块发展,甚至被热泵系统取代。这意味着,伟巴斯特不仅要维护现有高压加热器产品的竞争力,还要考虑是否进一步向热泵技术、冷媒系统渗透。

伟巴斯特在技术侧面临挑战可以总结为:

◎ 传统热管理产品的不可逆萎缩;

◎ 新能源市场技术门槛提高,客户掌控力增强;

◎ 研发周期被强行压缩,对仿真、软件、制造灵活度提出更高要求。

02

车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

与本地化博弈

作为贡献营收近80%的核心业务,伟巴斯特的车顶系统目前仍保持全球领先地位,尤其在可开启全景天窗、遮阳系统、敞篷顶篷等模块化产品线方面拥有成熟供应链体系与设计经验。但这块业务也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型压力。

全球主要客户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。特别是在中国市场,消费偏好趋于年轻化,强调个性化和科技感,使得传统车顶系统的设计理念必须重塑。

伟巴斯特提出要加强中国本地研发团队的建设,意味着公司希望将从“德国中心辐射全球”的产品开发模式转向“区域自主定义产品架构”,这一转型背后牵涉的不仅是工程流程调整,更是组织架构、知识产权管理、供应链本地化的全面变革。

过去,伟巴斯特在中国生产的车顶系统仍依赖德国技术转移。如今,该公司希望研发本土化的“独立产品”,尤其聚焦在电动车用的可开启全景车顶系统上。

此类产品不仅需满足更轻、更薄、更高透光率的玻璃特性,同时要求集成遮阳帘、电动滑轨、照明氛围系统,甚至车载天线与传感器接口,形成一个完整的“智能表面解决方案”。

车顶系统的未来还与智能化深度绑定。自动调光玻璃、集成光伏发电、可变透光率膜材料(如SPD或EC玻璃)、氛围灯光智能联动等功能正逐步成为差异化竞争点。这要求伟巴斯特具备光电材料、电驱控制算法、环境感知等跨学科融合能力,远非原有的机械滑动系统逻辑所能胜任。

随着汽车整车制造逐步趋向平台化与标准化,伟巴斯特必须适应“少型号、大批量”的模块化开发策略,提高其系统模块的可复用率和兼容性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工程体系标准化能力的考验。

公司也正加紧推进开发周期压缩至6-9个月的计划,这需要提升前期CAE仿真精度、强化与OEM之间的并行工程协同机制,并通过柔性制造与智能生产线提升生产响应能力。

技术能力重构之外,成本结构也是车顶系统面对的另一大挑战。在中国车企日益主导议价权的背景下,伟巴斯特必须通过材料优化、供应链本地化以及标准件复用等方式压缩成本。更关键的是如何在维持利润空间的同时,不牺牲品牌质量与系统稳定性。

伟巴斯特车顶系统业务的未来取决于三点:

◎ 能否在本地化研发中形成真正差异化能力;

◎ 能否将智能化功能做深做强以维持溢价能力;

◎ 能否通过标准化与柔性制造降低系统综合成本。

这将是其维持“隐形冠军”地位的关键。

小结

伟巴斯特当前所经历的深度重组,是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体遭遇产业转型的缩影,原有依赖硬件积累、客户依赖和规模效应的模式已经触顶。技术变革要求企业跨越原有专业边界,而资本紧缩则加剧了所有转型动作的艰难程度。

伟巴斯特希望在2028年完成重组,成为一个更聚焦、能在电动车时代继续掌控细分领域话语权的“智能车顶”公司。这条路不会平坦,所需2亿欧元融资仍未落实,成本控制、客户转型、组织重构、人才保留等问题交织,形成复杂变量。